导入数据...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动态》(总第205期,2025年第6期)
时间:2025-04-02 02:00:00   来源: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   查看:6

 

 

本期要目

聚焦科技支撑①高校如何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代表委员热议

聚焦科技支撑4位院士谈高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聚焦教育数字化①如何在新赛道上跑出教育加速度?代表委员热议

聚焦教育数字化②代表委员围绕这条“新赛道”建言献策

聚焦教育对外开放①以开放自信之姿统筹“引进来”“走出去”,代表委员这样热议 

聚焦教育对外开放②代表委员畅谈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

 

 

 

编者按:近日,2025年两会闭幕。本期继续摘编“代表委员话教育强国”专栏文章,以飨读者。


 聚焦科技支撑①高校如何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代表委员热议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教育之强支撑科技之强,高校如何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跟教育小微一起来看《中国教育报》报道——

 

以教育之强支撑科技之强——代表委员热议如何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构建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明确“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代表委员们表示,教育战线要全力投身国家重大战略,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高质量发展、强国征途贡献澎湃教育力量。

发挥高水平大学龙头作用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能否发挥好龙头作用至关重要。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认为,强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需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

“加大科研平台、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在变革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上下功夫。”多位代表委员提出,要在政策、资金、资源集聚上予以创新。

新春伊始,凭借科技公司“六小龙”的火爆出圈,关于杭州科技创新涌动秘诀的讨论延续至今。

为什么是杭州?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看来,其秘诀在于“当地已经形成一套支持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完善体制机制”。

“机制化、长效化的支持,为高校这个科技创新的‘发动机’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也让一大批企业更有信心与高校开展紧密合作,形成政校企多方共赢的创新生态。”丁奎岭说。

他建议,一方面要发挥好国家体制机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另一方面要建立坚实闭环的体制机制保障,形成政府“愿投敢投”、高校“能干实干”的正循环,让科技创新的飞轮快速转动起来。

优化学科专业提升贡献能力

学科专业,是知识创新传承的主要场域,是高教体系的核心支柱,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纲要》就学科设置调整机制、一流学科培优等作出一系列部署。代表委员们带着一线的生动见闻和成果,提出真知灼见。

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区域发展需要、注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近年来,三峡大学以此布局学科专业和教育科研方向,确保科技产出、人才培养适应各方面的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三峡大学校长黄艳有感而发:“借助学科交叉融合和优化升级,大学可以为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是农业大国。当前,我国农业高等教育还面临一系列挑战,聚焦农业领域“卡脖子”问题的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研究成果还不够多,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建议面向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农业产业科技变革趋势,支持农业高等院校以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为牵引,优化学科专业设置,超前布局急需学科专业,设立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扩大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招生规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钟登华提出。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副院长双少敏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学院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设立仍存在一定顾虑,简单的“破与立”可能会影响教学与科研的稳定性。她建议,进一步细化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具体办法,允许新建学科的学术骨干与原学科交叉并用,不受只能在一个一级学科归属评估的限制,以激发学术骨干对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探索的热情。

锚定人才培养夯实强国之本

人才是强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围绕《纲要》提出的“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等具体任务,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注意到,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贯通培养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矛盾。他建议:“要拓宽战略导向的选鉴通道,打造急需人才培养新模式,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关键领域,依托相关高校学科优势,适当扩大选鉴渠道和范围。”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郭坤宇介绍,复旦大学构建覆盖基础学科、学科交叉等多种类型的本硕博培养项目,并建立各项目之间转换的“立交桥”,培养“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使其可以自主建构新知识并解决问题。

“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多途径分流成长路径的设计,鼓励一部分本科拔尖创新人才进入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硕博士培养等专项体系。”郭坤宇建议。

常年奔走在装备制造业一线,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林注意到,基础研究型人才、跨界复合型人才、高水平现场工程师等三类人才“非常紧缺”,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加快从追赶、并跑向领跑转变。

“比如,目前人工智能人才数量非常紧缺,其中既懂人工智能又懂装备制造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稀少。”李东林建议,要深化高校学科转型,加快职教本科建设,聚焦提高先进制造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共同打造“人工智能+X”新型课程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聚焦科技支撑4位院士谈高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如何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几位大学书记、校长

这样说——

 

增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支撑力

谭铁牛  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担负起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和重大应用成果孵化器的重要使命,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要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学科前沿,深耕基础研究,为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要持续深化校企校地合作,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建设创新高地

郝芳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

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在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的背景下,应集中资源发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加快构建新时代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体系,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培养一流人才,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高校须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培育布局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端科技平台,为建设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平台保障。应以人才自主培养为核心,更加注重在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下培育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以工业智能技术赋能有组织制造有力支撑新时代东北振兴和制造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

唐立新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东北大学副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中强调,要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工业智能技术赋能有组织制造,解决制约制造工业生态系统(ECO-System)中的生产、物流、能源综合效能的关键瓶颈难题,为传统优势工业进化升级、新兴战略工业示范引领提供智能制造的基础核心理论及前沿系统技术支撑,保障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可靠与系统优化。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助力建设海洋强国、科技强国

吴立新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我们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海洋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四个面向,深化海洋科学系统认知,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助力高质量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强国。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新起点,瞄准当前世界科技前沿和建设海洋强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方向、发展总体思路及科学布局提出引领性建议,积极推动海洋科学发展的关键学科领域,进一步优化海洋科学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组织管理模式。

 

 

 


聚焦教育数字化①如何在新赛道上跑出教育加速度?代表委员热议

2025年,中国将开启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新三年。新赛道上,如何跑出教育加速度?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跟教育小微一起来看《中国教育报》报道——

新赛道上跑出教育加速度

——代表委员热议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2025年,中国将开启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新三年。新赛道上,如何跑出教育加速度?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让数字化撬动教育之变

教育数字化正不断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添砖加瓦。这场教育之变,代表委员们有目共睹。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国门小学副校长李瑞芳代表就向教育同行们分享了好消息:“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全县中小学已全部接入教育专网,校园内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舒晓刚委员表示:“对人体解剖教学来说,人体资源非常必要却极其有限。而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等技术为学生全面掌握人体架构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过去,这是完全不敢想象的。”

未来,着眼于实现时时、处处、人人学习,舒晓刚建议,进一步推进传统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创建数字化教育的新型学习模式,让学习者深切感受到教育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和优势。

让优质资源铺得更广

很多代表委员都在行动,以数字化推动教育公平。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代表告诉记者,每周,谢家湾学校通过“云课堂”开展远程教学,与重庆巫山、丰都等10所成员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每期大直播、每月小直播成为学校共享优质资源的数字化常态模式,辐射带动市区乃至全国教育同行共同发展。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代表表示,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协同合作。他认为,教育科技公司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进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代表表示,在地理跨度上,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共享的优质资源,正在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在时间跨度上,通过支持学习成果的跨机构认证、构建终身学习学分银行体系等方式,加速推动形成学习型社会。

让数字化基座更加扎实

截至目前,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数字教育资源库。平台坚持“应用为王”,不断提高助学助教助管助研水平。在此基础上,跑出数字化发展的加速度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

刘希娅说:“从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拓展到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大规模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张来斌委员建议,要注重教学范式重构,从知识传递转变为个人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要关注科研创新突破,重塑知识生产流程;要推动治理体系升级,优化从经验决策到大数据引导的资源动态配置;要促进生态体系重构,提供产教融合的数字共同体和终身学习服务;要夯实数字基座,推动新型基础设施迭代升级


聚焦教育数字化②代表委员围绕这条“新赛道”建言献策

如何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

塑造发展新优势

代表委员这样建言献策——

 

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方守恩  全国政协委员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

建议扩大“强基计划”在Al领域的覆盖面,加大本硕博直通力度,缩短学生学习年限,支持青年人才在30-40岁黄金期产出成果。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特点,开展硕博士学位论文环节的评价改革,鼓励以企业产品、应用场景、原创算法等成果作为学位论文的替代选项。建议教育部门委托相关高校和领军企业就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实验室,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先进制造设备和企业核心技术资源融入人才培养环节。

在交互中互相激发、互相赋能,更好促进人的发展

梅兵  全国人大代表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教育数字化不能“为数字化而数字化”,更应该是教育者以学生为中心选择、运用、优化不同的工具,并在交互中互相激发、互相赋能,更好促进人的发展。建议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为引导,开发数字化教育产品,创设新的教育形态和场景;同时,加快组织开展教师人工智能素养专项培训和实践指导,重点聚焦人机协同这一重要能力,鼓励和支持教师将切实有效的传统教育方法与数字化手段相结合,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

 

构建“艺术+AI”发展规划,完善探索交叉人才培养发展新格局

俞峰  全国政协委员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人工智能(Al)技术正在重塑艺术创作、呈现和艺术教育的生态。从艺术作品的智能生成到表演方式的创新,再到艺术教育模式的变革,Al为艺术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抓紧构建“艺术+AI”教育发展规划。联合艺术、科技及交叉领域的领军人才,组建跨领域专家组,编制“艺术+AI”教育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未来“艺术+AI”教学体系的改革方向,制定未来艺术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推进艺术教师Al素养培训,确保Al技术能够融入艺术教育过程,在保持艺术教育人文内核的同时,不回避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同时要建立“创作-评价-伦理”三位一体的支撑系统。

 

构建覆盖“基础教育一高等教育一终身学习”的全链条生态

叶美兰  全国人大代表  南京邮电大学校长

当前,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行动正从“普及阶段”转向“提质增效”阶段。南京邮电大学2024年全面启动了“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开展人工智能双学位、AI微专业、AI微课程等多模式个性化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建议构建覆盖“基础教育一高等教育一终身学习”的全链条生态,通过分层培养、区域协同、伦理护航和场景实践,为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输送兼具技术能力与行业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助力大模型在数字经济中的深度应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培养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人

吴立刚  全国政协委员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兼航天学院院长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对高校来讲,要面向智能化时代培养出更多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人才,需要根据社会需求提前规划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只有打出这个“提前量”,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创新智慧。还要用好人工智能,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将传统经验性教学向以数据交互、信息评估为主的智慧化教育转变。

 


聚焦教育对外开放①以开放自信之姿统筹“引进来”“走出去”,代表委员这样热议

 

中国教育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教育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如何深入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跟教育小微一起来看《中国教育报》报道——

以开放自信之姿统筹“引进来”“走出去”

——代表委员热议如何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

 

中国教育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教育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构建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明确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

如何深入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联通世界,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和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我国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边机构的合作,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说,在世界教育体系中,中国由过去的“跟跑者”向“并跑者”和“领跑者”转变。“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我们仍需清晰认识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意义,明确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过程中的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对外开放领域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指出,同时,也要承认,在“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面还有优化空间。

“比如,要实现来华留学提质增效,还要进一步规范对外招生的条件和程序,更好地结合各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切实做好来华留学生校友工作,利用校友资源,让‘留学中国’品牌口口相传。”董洪川说。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表示,依托国内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在海外推动中文基础教育体系的构建,将有效促进中外教育理念的相互学习与融合。通过教育输出与资源共享,增进中外教育领域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为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发挥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纵观人类文明史,世界教育中心总是与世界科技中心、人才中心相伴而生。”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认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需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根基、科技创新为驱动、开放合作为桥梁、人才集聚为保障,高度关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对教育生态的重塑,提升我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的竞争力。

近年来,“教育数字化”“慕课‘走出去’”成为高教界备受关注的话题,也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依托中国发起的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通过构建全球融合式课堂、跨国合作办学等形式不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有力促进了中外青年学生知识和观念的深度碰撞,显著提升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舒晓刚说。

基于教育数字化变革,舒晓刚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也探索出了互联互通的开放式国际化办学新模式。“我们建设了‘问学华中大’国际教育线上学习平台,邀请国际学生申请在线学习;打造了依托网络平台的线上国际交流项目,还深化了国际数字化科研合作,与国外团队合作成立了计算科学研究中心。”舒晓刚说。

“应加快有序推进高等教育‘走出去’,积极探索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发展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在经历一番“先行先试”的探索后,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表示,“应加快推动我国高校海外办学,在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布局中占据主动。”

主动应变,开创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这句话引发了全国政协委员、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郑亚莉的思考。

作为深耕经济领域的教育工作者,郑亚莉将关注点落在了破题之道上。“很多企业在‘走出去’时‘踩雷’,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对目标国的政治人文、法律体系缺乏深度认知。”郑亚莉认为,要培养出更多“精专业、懂外语、融文化”的国际化应用人才,同时加快区域国别研究,让区域研究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中俄欧经贸往来日益紧密,令既懂俄语又精专业的高水平俄语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凸显。”全国人大代表、宝泰隆集团董事局主席焦云建议,深化中俄高等院校教育合作,建立对口交流机制,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提高合作层次和级别,发挥边境城市教育合作“桥头堡”“枢纽站”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韩海林提出,统筹强化科技、教育、人才支撑,着力打造面向东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他建议,集中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在广西建设一批推进产业发展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以重大平台为依托和牵引,吸引、聚集一批“高精尖特缺”科技创新人才,引领中国—东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针对新能源汽车、铝产业、智慧农林等领域“卡脖子”问题,联合共建未来技术学院,吸引东盟优秀青年人才集聚,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领军人才。

 

 


聚焦教育对外开放②代表委员畅谈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

 

如何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

代表委员热议——

 

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增强中国企业“出海”软实力

杨贤金  全国人大代表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服务央企“出海”和国际产能合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建设以需求为导向的中文教育,开发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专业课程,满足央企海外员工的多样化需求。通过设立“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区域发展中心,建设海外国际工程师学院,培养更多优质复合型本土人才。统筹规划国际中文教育与央企“出海”的融合发展,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参与国际中文教育,共同构建以服务国际产能合作为导向的中文教育体系。增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软实力,为国际产能合作提供坚实的语言服务与文化支撑。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

王成斌  全国政协委员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纵观人类文明史,世界教育中心总是与世界科技中心、人才中心相伴而生。当前,我们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需要深入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根基、科技创新为驱动、开放合作为桥梁、人才集聚为保障,高度关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对教育生态的重塑,提升我国作为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的竞争力。

推动医学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全国人大代表  新疆医科大学校长

推进教育对外开放,首要任务是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战略。在“引进来”方面,聚焦国内国际医学科技前沿和教育优势地区,与自身发展面临的薄弱点、空白点、交叉点、紧缺点紧密对接;在“走出去”方面,支持开展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中医学专业课程和中医诊疗技术,扩大医学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辐射力。高校应在教育政策、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互动。特别是要扎根中国大地,有效产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高辨识度成果,以此形成示范和引领。

 

内外双轮驱动向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

董洪川  全国政协委员  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

要做到外语院校的改革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有机统一,我们要始终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关键词,不断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要将目光投向外语院校服务国家中心工作上,小切口,更聚焦。高举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旗,努力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传播代言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海外高等院校为突破口,拓展关心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受众群体,让“内外双轮驱动”成为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系列故事的“扩音器”。

 

 

 

 

 

编辑: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

  • 1.jpg